米其林来上海,这事儿重要吗?
相信你们中的很多人,今天已经被这条新闻刷屏了。
此前盛传的米其林将在5/17发布上海指南一说也不攻自破;想想也是,哪有那么快吃出来嘛~ 正式的时间是今年下半年,具体什么时候,估计还是取决于评审们吃的速度。
在美国这几年,星星大概也吃了小一百颗吧……那么今天就斗胆来聊一聊米其林这点儿事。
对米其林或者其他指南不甚了解的朋友,可以去看看 wuli企鹅吃喝指南 写的这篇 餐厅指南,除了米其林,还有什么可看的?
简单来说,米其林是同类美食指南之中历史最悠久、影响力最大也最具权威性的一份。主要从五个方面对餐厅进行评判:
- 原料质量(Quality)
- 烹饪技巧、口味融合(Skill)
- 创新水平(Innovation)
- 是否物有所值(Value)
- 以及烹饪水准的稳定性(Consistency)
都说米其林(评审)是厨师最怕怕的人,《New Yorker》杂志的一幅插画,可谓惟妙惟肖。
能评上星级,是许多厨师毕生的梦想,拿到三星,更可以说是三生有幸。获得或失去一颗星星,对厨师和餐厅来说都是一桩大事。不过,当个米其林主厨也是压力山大,曾经就有主厨因被降为二星而自杀……看起来Daniel Boulud和Gordon Ramsay心理素质都还是蛮好的(Daniel的纽约本店去年被降了一星,Ramsay在纽约The London NYC酒店的两星店则直接被摘星)。
4月份采访Jean-Georges的时候,也好奇问了问他对于米其林进上海的看法。他说,12年前,JG刚刚入驻外滩,举目外滩,在Fine Dining方面,JG几乎没有对手;今天的竞争格局显然比12年前激烈得多,包括Robuchon等名厨的餐厅都纷纷入了上海这一局。米其林进入上海,一定会进一步拔高本地餐饮标杆,不论对餐饮业、食客还是整个市场而言,都是一件好事。
简而言之,在餐饮方面,上海距离香港、澳门或者新加坡,似乎又进了一步。
恩,一想到上海(尤其是西餐)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变得更好吃,作为一个真的真的很爱吃并因此创业、把吃喝作为毕生追求的吃姑娘,我高兴死了……
那么,对于米其林,上海准备好了么?
很多人会觉得,不论从食材、行业标准还是市场而言,上海离上面说的几座城市还差很远。昨天和朋友聊天,也恰谈到上海的西餐Fine Dining Scene,真正优异、堪承受国际水准检验者,凤毛麟角;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酒店,在香港酒店餐厅是中西餐并重,香港四季、朗豪坊、文华东方,都是好例子,至于上海,大多数则倾向于高级中餐 + 扒房的配置。
不过,我还蛮乐观的。反正这个世界上,永远都不存在“准备好”这件事情。所有人只能不断尝试、临危不惧,迎着枪口硬着头皮上……若是没有挑战,结果才是一直得过且过、不思进取吧?
而对于食客你我而言,行业标准的提升,也意味着你将得到更好的服务、享受到更高水准的出品、更多样化的选择,以及,一味讨好“Local Palate”这种做法,终于也能有人出来整一整风气了……不能再混腔势了呀!
题外话:米其林密探长什么样子?
拿个小本子?年纪40岁上下?男性为主?眼神尖利?刁难死人?
Well,这也可能是招摇撞骗。
其实吧,对于刁钻食评人或是探店食客,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厨师们,多少都心里有数。之前吃完 Robuchon ,后来竟然被人说中去了几次、坐在哪里、和什么人在一起,当时我就觉得我醉了……
对了,传说上海米其林已经开吃了,而且密探和香港澳门是同一批人。
Jean-Georges爷爷有句话说得好,现在这个世道,有了手机和Instagram,人人都可以是美食评论员,餐厅能做的,只有一视同仁、尽力做到最好。
总之,对于这第一本《米其林上海指南》的诞生,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我还写过下面这些文章,点击可读
为食材,建一座农场:有情怀的米其林农家乐 Blue Hill
Per Se: 没有人喜欢写差评
👇 我好玩,快来和我做朋友!👏
我是喜北,一个作作的吃姑娘
吃到好吃的,眼睛会放光
最后的最后,放个皂片
摄于上个月的澳门路西康路路口
我正在去吃澳门路清真市集的路上
偶遇轮胎人~
我心思活络,有撒事体,后台勾搭
Instagram: mightyminiboom
微博 & 豆瓣: @喜北肉豆蔻